
- 點擊量:140
- 來源:
- 發布時間:2025-09-19
當成都高新區的某 LED 企業研發車間里,一塊曲面屏自動識別路人身份并推送定制化廣告時,“AI+LED” 的融合革命已在成都顯示屏產業悄然爆發。作為全國 LED 產業重要集聚區,成都憑借在人工智能、電子信息領域的技術積淀,正推動 成都LED顯示屏從 “被動顯示載體” 向 “主動智能交互終端” 轉型,而這場轉型背后,藏著產業突破的三大 “風口”。
一、技術融合:AI 讓 LED 屏擁有 “感知與思考能力”
“傳統 LED 屏就像‘不會說話的廣告牌’,而 AI 的加入,讓它變成了‘能察言觀色的智能管家’。” 成都某光電科技公司技術總監陳工指著實驗室里的樣品屏解釋道。該公司研發的 “AI 視覺交互 LED 屏”,通過集成攝像頭與 AI 算法,能實現三大核心功能:
? 精準用戶識別:自動分辨路人的年齡、性別、情緒狀態,比如在商場屏幕前,對年輕女性推送美妝新品,對帶孩子的家長推送親子活動;
? 動態內容適配:根據環境光線自動調節屏幕亮度與色彩,陰天時亮度提升 30%,避免反光看不清,晴天時自動降低能耗;
? 實時交互反饋:支持手勢控制與語音指令,用戶揮揮手就能切換屏幕內容,說出 “查詢天氣” 即可觸發信息顯示,無需觸碰設備。
這種技術融合已在成都落地應用。2024 年初,春熙路某商圈換上了 12 塊 “AI+LED” 智能屏,試運行 3 個月后,廣告點擊率較傳統屏提升 210%,能耗卻降低 28%。“以前屏幕內容要人工定期更換,現在 AI 根據客流數據自動優化推送,效率翻了好幾倍。” 商圈運營負責人表示。左側為智能屏識別路人并推送定制廣告的實景(標注 “年齡識別”“情緒分析”“定制推送” 功能標識),右側為后臺數據對比表(傳統屏 vs AI+LED 屏:廣告點擊率 1.2%→3.7%,能耗降低 28%),底部附技術原理示意圖(攝像頭采集→AI 算法分析→屏幕動態響應)。
二、場景破圈:從 “商業顯示” 到 “全場景智能終端”
過去,成都 LED 顯示屏的應用集中在商業廣告、舞臺演出等領域,而 AI 的加入正推動其 “破圈”,滲透到智慧交通、智慧社區、智慧醫療等多元場景。
在成都天府國際機場 T3 航站樓,“AI+LED” 組合打造了 “智能導視系統”:LED 屏結合 AI 導航算法,能實時識別旅客的航班信息(通過掃描登機牌或人臉識別),自動生成最優登機路線,還會提醒 “前方安檢口排隊時長 15 分鐘,建議加快步伐”;遇到旅客咨詢,屏幕通過語音識別技術直接解答 “充電寶能否帶上飛機”“轉機柜臺在哪” 等問題,減少人工服務壓力。
而在成都某智慧社區,“AI+LED” 屏成了 “社區服務站”:居民刷臉即可查詢水電費、物業通知,AI 還會根據社區老人的出行規律,在屏幕上推送 “今日降溫,記得添衣” 的溫馨提示;遇到陌生人闖入,屏幕自動聯動安防系統,抓拍畫面并推送至物業后臺,提升社區安全性。
成都某 LED 企業總經理王總透露,2023 年公司 “AI+LED” 業務營收占比僅 8%,2024 年上半年已飆升至 35%,“以前客戶只問‘屏幕清晰度怎么樣’,現在都在問‘能實現哪些智能功能’,場景需求的爆發式增長,是最明顯的風口信號。”
三、產業升級:構建 “AI+LED” 生態鏈,成都的優勢與挑戰
成都要抓住 “AI+LED” 風口,既有獨特優勢,也需突破瓶頸。從優勢來看,成都擁有 “電子信息產業生態圈” 的支撐:高新區聚集了華為、騰訊等 AI 企業,能為 LED 屏提供算法支持;電子科技大學、四川大學等高校持續輸出 “AI + 光電” 復合型人才;政府還出臺了《成都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規劃》,明確對 “AI + 硬件” 融合項目給予最高 500 萬元補貼,這些都為產業轉型鋪路。
但挑戰同樣存在。目前成都 LED 企業中,中小企業占比超 70%,多數缺乏 AI 研發能力,只能依賴外部技術合作,導致產品同質化嚴重。“有的企業只是簡單在 LED 屏上加裝 AI 模塊,卻沒有真正打通數據交互鏈路,淪為‘偽智能’。” 陳工坦言。此外,AI 算法的版權問題、用戶數據隱私保護,也成了行業發展的 “絆腳石”。
為破解難題,成都正推動 “AI+LED” 產業聯盟成立,已有 23 家 LED 企業、8 家 AI 公司、3 所高校加入,計劃共建共享 AI 算法庫,制定行業標準。“未來不是單一企業的競爭,而是生態鏈的比拼。” 產業聯盟負責人表示,成都的目標是在 2026 年前,培育出 3-5 家 “AI+LED” 領域的全國領軍企業,形成千億級產業規模。
當 AI 賦予 LED 屏 “智慧大腦”,成都LED顯示屏產業正站在新的十字路口。從技術突破到場景落地,從單打獨斗到生態共建,這場 “AI+LED” 的革命,不僅將改變 LED 屏的形態,更將重塑成都在全國電子信息產業中的競爭格局。而對于企業而言,唯有抓住 “智能交互”“場景創新”“生態協同” 三大核心,才能在風口之下,真正 “照亮” 未來。